曼联拥有3个来自巴西的球员,他们的口碑不一致,刚刚入选FIFA最佳阵容的卡塞米罗被认为撑起了曼联阵容的脊梁;即将30岁的弗雷德被认为亦神亦鬼,状态难测;安东尼则是有人认为战术价值巨大,有人认为毫无用处。每个人对足球的理解不一样,所以观点不一致非常正常,卡塞米罗能够获得一致性评价,本来就已经说明了顶级球星的影响力。为The Athletic以及TifoFootball供稿的Jon Mackenzie近期讨论了目前英超主流的混合逼抢体系,他的观点或许对于右边锋的稀缺性有一定的理解和帮助。或许也对于阿森纳的萨卡、曼联的安东尼以及曼联的其余2个巴西的作用有另外一个角度的认知。
Jon Mackenzie对混合逼抢体系的解释Jon Mackenzie认为,如果要把足球场上的逼抢体系提炼为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,那么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:区域逼抢体系、人盯人逼抢体系。其实,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概念,足球在防守体系中早就有了区域联防、人盯人防守两种模式,高位逼抢本身就是把防线提高至锋线,所以高位逼抢体系会形成区域体系、人盯人体系并不奇怪。
如果把足球场当成是一个战场,双方排兵布阵总有一个交战地点,选择拿回球权的区域就是所选择的短兵相接的区域,这也决定了大部分球队的逼抢方式。如果采用人盯人的模式,这就意味着本方的11人都要具备高人一等的防守技巧、位置感,目前没有任何一支球队能够做到;如果采用区域方式,区域的衔接又会被控球能力上佳的球队所利用。所以,现在主流的逼抢方式,主要是人盯人+区域盯防的混合逼抢方式。
混合逼抢:营造强侧逼抢的人数优势解释了混合逼抢模式的概念,Jon Mackenzie自然需要用比赛场面来解释一下具体的方式,他选择了曼联的三场比赛作为案例。在曼城6:3击败曼联的比赛中,可以作为曼城混合逼抢模式的一种体现,比赛第57分钟利桑德罗在后场控球,哈兰德并没有逼抢利桑德罗,而是选择切中路,拦截利桑德罗向右路的联系(如下图)。
如果以球门到球门划一条线,把球场划分为左半场、右半场(如下图)。哈兰德切入中路之后,实际上曼城已经形成了三名球员包夹利桑德罗的模式,这就迫使利桑德罗如果要出球,就必须采用长传球的模式,而长传球基本上是双方各有机会拿到球权的机会,就算曼联拿到球权,大概率也是背身拿球,曼城依然是防守占优。
阿森纳也是采用这种模式,但是阿森纳会根据中锋位置的不同,左路、右路采用不同的逼抢模式。阿森纳的左路是逼抢的强侧,他们的中锋位置决定了阿森纳在左路主打人盯人抢球权,如果中锋能够逼迫球权向左路转移,阿森纳是最喜欢的;如果做不到那就需要右路的区域逼抢。
右路的区域逼抢体系,萨卡需要起到1挑2的作用,同时看防左后卫、左中卫,如果左中卫拿球那么萨卡会放掉一个去逼抢中后卫,阿森纳的边后卫会前压对位左后卫。
比如阿森纳对阵曼联的比赛,一旦萨卡对位了利桑德罗,那么本怀特就压上对位本怀特。所以,萨卡基本上负责了整个右边路的大部分区域逼抢,这就是为什么马赫雷斯已经30岁了,曼城依然没有找到替代者,而萨卡在阿森纳能够高光、曼联拥有安东尼时体系更稳定的原因之一,因为右边锋需要覆盖的面积实在太大了。
曼联的中场人盯人、前锋的区域盯人在Jon Mackenzie的描述中,曼联采用过非常多的逼抢模式,滕哈赫的战术体系是复杂多变的,但是采用最多的就是中场三人组采用人盯人模式、前锋采用区域盯人。曼联的三个前锋主要对位距离控球人最近的3个后卫。
比如曼联淘汰巴萨的欧联杯比赛中,当曼联三前锋对上三个后卫时。总是会出现一个后卫处于弱侧,巴萨也的确一直利用这个位置进行快速推进,这时候就考验了曼联两个边后卫的对位防守能力,这也是为什么本赛季卢克肖很少压上助攻、万比萨卡在纽卡斯尔能够45分钟单刷7次抢断的原因。
这时候,卢克肖、卡塞米罗、弗雷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,卢克肖会对位对手的边锋乃至边后卫,而卡塞米罗需要切断对手边路向中路的传球路线,本赛季卡塞米罗每90分钟5.29次抢断+拦截,弗雷德4.93次抢断+拦截,他们都是曼联恢复球权次数最多的2个人。如果加上安东尼在右路的数据,三个巴西人为曼联提供了每90分钟12次的抢断+拦截。
当然,曼联也不是只有这么一种逼抢模式,也会如同曼城、阿森纳一般由中锋去切中路逼抢控球的中后卫,由右边锋安东尼去照顾弱侧的两个后卫,目前曼联也只有安东尼一个人能够起到这样的战术作用。
曼联的边路容易被人突Jon Mackenzie基本上表达了为什么曼联的左边路容易被人突破至腹地,因为拉什福德的逼抢强度做不到右路的安东尼这样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曼联无法支撑2个边路都是爆点型的球员,如果是按照我理解的角度的话,姆巴佩不适合这支曼联,因为姆巴佩的逼抢强度达不到要求,一旦姆巴佩加入阵容,那么拉什福德就必须做出牺牲去中路。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,曼联的中锋最合适的还是哈里凯恩,而曼联的右边锋可能更加适合萨卡这样的球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