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决赛中出现了罕见的一幕。
陈梦和孙颖莎在女单决赛第三局比赛,孙颖莎在大比分落后,局分也落后的情况下,顽强将比分以9-7反超,陈梦追回一分,这时的孙颖莎请求了暂停。
暂停回来,本来应该是孙颖莎继续发球,然而这个时候裁判突然表示,这一局的比赛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分钟,接下来的比赛将采取轮换发球法。
孙颖莎对此感到很不解,在和裁判简单沟通几句之后,只得接受这一突然变故。
最终,孙颖莎也以0-4的比分惨败不敌陈梦。
很多球迷都对这个轮换发球法感到非常困惑。杨哥也同样感到困惑,经过查询资料,发现这个轮换发球法还是有规可依的。
按照乒乓球比赛的规则,在现行11分制下。当一局比赛的对阵时间超过10分钟时(双方得分均为至少9分的情况除外),将实行轮换发球法,即对阵双方轮流发1球,如果发球方在对手还击13板时仍未能得分,则判定接球方得分。这样,比赛用时将大大缩减,电视转播时间也相应得到保障。
而本次全锦赛陈梦和孙颖莎的比赛中出现轮换发球法,其实并不是第一次。
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女单半决赛中,就曾经出现过一次轮换发球法。
当时,中国女乒的领军人物王楠在半决赛中,迎战中国女乒首位奥运会单打冠军陈静。
第一局比赛,陈静以21-12的比分轻松赢下第一局,第二局比赛开始后,陈静依然进攻势头不减,很快比分就来到了9-3.
这个时候,场边裁判突然表示,接下来的比赛要轮换发球。
陈静对此感到非常不解。当时的赛制还是21分制。
当时的轮换发球只有在单局比赛超过15分钟才实行,在两个进攻型选手甚至一攻一守的攻削战都很少出现这种情况。只有两个削球选手才有可能出现,陈静和王楠都是进攻型的,况且第二局才完成12分,进行得很快,谁知裁判说要轮换发球。
尽管陈静对此感到非常不解,但是陈静表示,自己不想有这种情绪上的变化,所以并没有去和裁判理论。
就这样,后面的比赛一直采用轮换发球,直到比赛的结束。
当时是连续五分发球,陈静在赛前有一整套完整的战术。但是改成轮换发球法之后,陈静的节奏完全被打乱,后来,陈静以20-22、17-21、15-21的比分输掉了比赛。
后来,陈静曾经表示:
如果对手不是中国人,我肯定会去较劲,但既然对手是王楠,就算了。不过直至现在我都觉得,这场比赛太奇怪了。
在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女单决赛中,再次出现了轮换发球法。
当时的世乒赛女单决赛在丁宁和刘诗雯之间展开。
刘诗雯在大比分1-3落后的情况下,奋起直追,连追两局,将大比分追至3平。
决胜局中,丁宁因为救球不慎受伤,不得不申请了十分钟的医疗暂停。
医疗暂停回来之后,比赛重新开始,双方各得一分,但紧接着刘诗雯的两个失误,丁宁将比分追至3平。
4平后丁宁相持中失误,刘诗雯5比4领先交换场地。易边后刘诗雯三次出现失误,丁宁反手变大角度得分,丁宁以8比5反超。随后,丁宁的一个失误,刘诗雯将比分追至6-8。
这个时候,裁判示意这一局比赛已经超过了10分钟,接下来的比赛将进入到轮换发球法。
这个轮换发球,也打乱了刘诗雯的进攻节奏,出现失误,丁宁以9-6领先。
最终,丁宁以11-8的比分带伤赢了比赛。而刘诗雯却遗憾的和世乒赛失之交臂。
事实上,轮换发球更多的是在两名削球运动员之间才会发生。
在今年初的阿曼挑战赛女单决赛上,日本队的佐藤瞳、加藤美优创造了现代乒坛单场耗时最长的纪录-1小时38分。幸亏有国际乒联制定了“轮换发球法”,要不然这场比赛可能还要更长。
在比赛超时不得不采用轮换发球法的情况下,其实对两名运动员都是有很大影响的,这个时候,就看谁的抗干扰能力更强。
本次全锦赛女单决赛后,陈梦就曾经表示:第一次遇到轮换发球。第三局比分胶着,轮换发球法第一个球没打起来,裁判(数板数)喊1,我以为是说擦网。后面能够及时调整过来不受影响,值得自己今后去总结。
对于孙颖莎来说,同样这也是一次教训,在今后的比赛中,如果万一在遇见这种情况,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自己的影响,也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课题。
毕竟赛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,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,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,才能在比赛中稳定自己的情绪,打出更好的成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