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体育 · 深度观察
昨天,互联网圈广泛传播一条消息,字节跳动公司某28岁员工在健身时倒地不起,入院急救,引发“字节跳动or心脏跳动”的议论话题。
据消息称,该员工在健身房运动时感到不适,倒地不起。妻子怀孕两个月,无工作和收入,每月有21000元的房贷要还,无力承担,已在社交平台求助,寻求退房退款的办法。
字节跳动内网在声明中说,该员工仍在医院抢救中,但来自医院的反馈称“情况危重”。
而据网传的员工妻子叙述:“医生判断大脑全部死亡,无自主呼吸,无自主心跳,所有器官衰竭,无力回天。”
人间悲剧。
而且发生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。
刚过去的这个春节,2月5日,B站审核组“暮色木心”在值班时猝死,27岁;
没过几天,2月15日,某企业年轻设计师加班猝死,26岁;
去年,拼多多旗下公司员工张某凌晨1点半下班路上猝死,23岁;
今年1月,某孙姓直播网红脑出血猝死,19岁……
过度疲劳和过大压力,是猝死的元凶,俗称“过劳死”。
上文提及的拼多多员工离世前,在社交平台的最后签名是“为公司夺边疆”,同事透露她最长一次连续工作了30小时。
而那位96年的设计师,生前朋友圈吐槽“天天加班”,被强制签署自愿加班协议。
笔者早年熬夜加班,超负荷工作是常事。印象中,比如头天晚上盯英超报道。第二天因为人手紧张,接着“支援”女足世界杯,做中国女足报道,从头天晚上20点,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17点。
还有头晚大夜班做欧冠报道,第二天一早下班后,赶上穆里尼奥下课,又从公交站赶回去加班,连轴转近20小时的经历。
要是赶上男足世界杯这类大事件,连上十几个大夜班也是常态。
现在想想有点后怕,但那时莫名其妙还挺自豪的。和同龄的互联网老员工们聊,似乎谁都有过类似的加班经历,居然也都引以为傲。这个高速前进、不能停歇的时代,推着你向前走,如今的职场中年在年轻时,和现在的职场青年一样,都有过类似的不要命时刻吧。
科学研究表明,压力让人精神高度集中,紧张焦虑,会令身体分泌过多的皮质醇,影响身体自我修复;而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,会令血管收缩、心跳加快、交感神经兴奋,持续过久会危害心血管健康。
疲劳则会导致免疫系统和恢复能力变得薄弱,经常犯困、无精打采、身体有沉重感、情绪低落或易怒、周身酸痛。这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:我扛不住了。
在这种状态下,人体的防御力下降。而且有的人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隐性疾病(比如尚无症状的心脑血管隐疾),一旦有外部诱因出现,后果可能会很严重。
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 年)》显示,慢性疲劳的急性应激,是中青年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诱因。
通俗说,在身体疲劳的状态下,突然来一个剧烈的外因刺激,比如高强度的跑步或健身房锻炼,身体有可能承受不了,导致猝死悲剧发生。
在网上搜索“健身+猝死”,类似的案例太多了。
职场人其实都很重视健康,中青年里有运动习惯的不在少数,但方式方法有时存在误区,这里把和圈里朋友聊天的成果收集整理一下。
比如,有健身圈的人士提醒,尽量不要在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,去健身房进行大运动量锻炼:“累了就去睡觉,而不是去健身!”
还有,周中工作日不动,赶在周末集中做大量运动,身体的生理节奏会被打破,反而有益无害。
运动量也不宜超过个人的负荷能力,保持一定频次的中低强度和间歇性运动,更有益健康,切忌心血来潮突然搞一次猛的。
有氧运动不宜太久,超过个人承受力,反而会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。
高强度运动后,营养补充一定要跟上。
如果没有锻炼习惯,那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别久坐不动,给自己定个间隔性闹钟,每隔一段时间起来走动走动,转转腰、伸伸腿……
由于种种原因,职场人无法选择自己工作的模式和节奏,但健康是你自己的,你至少可以挪动因久坐而僵硬的身体,去上个厕所吧。
现在就站起来,去溜达一圈吧。
(李普利)
声明:新浪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