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年又57天,孙海洋寻回了儿子。
多年来,孙海洋夫妻寻子之路一直颇受关注。2021年12月6日,孙海洋夫妻与离散14年的儿子孙卓相认,一家人终于团聚。目前,由孙海洋口述,其女儿孙悦执笔的纪实作品《回家:14年又57天》已发行2个月,以父亲第一人称的视角呈现经历。
《回家:14年又57天》孙悦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-9
2007年,孙海洋的儿子孙卓在深圳走失。为了寻找被拐的儿子,孙海洋印发了10万份寻人启事,甚至做了一张写着“悬赏20万寻儿子”的广告牌挂在自家店铺上面。也因为这块广告牌,孙海洋上了新闻,被大众所知,他的经历也被改编进电影《亲爱的》。
2021年,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“团圆行动”,截至当年6月11日找回了1737名被拐儿童。到这一年的12月6日,在经历了14年又57天的寻找,30多个城市的奔波,5172个日夜的守望后,孙海洋终于再一次把儿子孙卓抱在怀里。
孙海洋一家团圆
在孙卓被拐失踪时,姐姐孙悦彼时才9岁,父母的寻子经历也开始伴随着她的成长过程。
她自觉自己从一个旁观者,到亲历者。而如今,她选择做一名叙述者——
在今年正式开始提笔将父亲寻子的经历写下来前,2020年时孙悦便已有这样的想法,但因为当时觉得过于沉重,担心写作的过程再次撕开家庭的伤口,这个想法起初只是在她脑海中徘徊。
而2021年底,弟弟孙卓被寻回,一家人的团圆让她有了真正提笔写作的契机。“在写到以往父母因弟弟丢失而争吵,家庭伤心的那些回忆时,我写得特别快,因为记忆太深刻了。”11月初,孙悦接受南方+记者采访时,这么说道。因为记忆足够深刻,情感足够真实,在4个月时间的构思、采访、写作后,她完成了《回家:14年又57天》一书。
她坦言,希望以超越小家的经历,给社会更多的力量,给那些还未团圆的家庭一份温暖。这次,我们通过对话的形式,呈现孙悦写作背后的所想所思。
直面过去伤痛的勇气
南方+:你在之前接受采访时曾说,在两年前便想写一本书将父母寻子的经历记录下来,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开始写这本书?
孙悦:我其实之前就想把父亲寻找弟弟孙卓的经历写下来,之前我也会听到一些关于父亲的经历,或者看到和他有关的报道。我自己私底下也会写些东西,看到别人在写、记录父亲,而这些事其实和我都有关系,所以我当时就决定一定要有一次是我自己来写。
但真正让我决定开始写这本书,是因为孙卓回来了。就像我在这本书后记里边写到的一样,孙卓在回来之前,我可能会觉得写这样一本书是比较难的,因为在孙卓没找回来之前,我又问父亲寻找孙卓的经历时,整个回忆和讲述的过程对于家人而言都是沉重的。
像是面对一个伤口,当时的我也没有那么充足的力量去写这样一本书。而在孙卓回来后,相当于给这么多年的经历画上一个句号,这让我们一家更有勇气去面对过往,并且去记录它。
南方+:为什么选择以父亲自述的方式来呈现14年的寻子经历?
孙悦:其实我在写第一个样章给出版社的时候,用的是第三人称。但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写的是一个更属于父亲孙海洋的故事,就应该从他的视角去看这14年的经历,以此呈现他直接的心理变化,甚至是父亲从壮年到中老年的一个成长。所以在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下,我还是觉得用第一人称可以将经历写得更加深入。
在这本书出版之后,我常常会收到一些来自读者的反馈,他们说,我将父亲孙海洋的心理活动写得很真实、很细腻。这可能确实是我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去叙述的话,很难做到的一点。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,我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法是一个对的决定。
南方+:起初你把自己想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告诉家人时,他们有什么反应?
孙悦:我和我父亲相当于是一拍即合,我们之间在很多事情上还是蛮有默契的,我知道他想什么,他也知道我想什么。一开始我还在怀疑自己能不能把这个时间跨度长达14年的经历写好,但是我父亲他很确定地说:“你是能写好的。”我当时在写这本书时,还采访了孙卓,因为一些细节只有他知道,他当时还很努力地回忆来着。
呈现具体的人
南方+:你一开始写的时候,会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写作过程吗?
孙悦:我不觉得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,因为它已经有一个好的结局了。在这之后,我再去回忆之前没有去直面的痛苦,就会发现这些痛苦已经过去了,可能更会感到唏嘘。
南方+:你希望自己能呈现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?
孙悦: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要非常真实、客观地去写我的父亲,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。因为在这14年里,很多报道、很多声音把我父亲称为“打拐英雄”,但作为女儿,我看到的是他在寻找孙卓的过程中,不仅有希望,也有愤怒、沮丧甚至是绝望。
父亲他在寻找孙卓的过程中,也不断和其他寻亲家庭互相帮助,但他其实也会有负面情绪,会愤世嫉俗,也会有不甘心和痛苦,这是作为人的更真实、更人性的反应,也是很多寻亲家庭的真实情绪。
南方+:你在这本书中的写作技巧、手法上,有没有受到哪些作家的影响或启发?
孙悦:我在刚开始写的时候,我读了挺多非虚构作品,而我的写作手法更多受梁鸿老师的影响,《回家:14年又57天》这本书每一章末尾的引用方式,我的灵感便是来自梁鸿老师的作品《中国在梁庄》。
南方+:你还记得第一次拿到刚出版的《回家:14年又57天》的时候,自己的感受吗?
孙悦:9月底拿到自己写的书时,如释重负,这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一个成果。
超越小家
南方+:多年以来,你和你的家庭被置于社会舆论的讨论中,书的出版也掀起了新的一次讨论,对你而言,你习惯了这些外界的关注了吗?
孙悦:在我小时候,就陆续有不少记者来我们家采访,我也已经习惯了。而据我了解,孙卓也挺平静的,对于外界的关注和声音,他不会特别在乎,在这一点上,其实我很佩服孙卓,不要让外界的声音太过影响自己的生活。
南方+:如今该书已出版2个月有余,社会上对这本书、对你们一家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,甚至会有批评与不理解的声音,对此你怎么看待?
孙悦:其实我很欢迎批评的声音,比如说像这本书在豆瓣上面评分9分多,让我觉得很惶恐,大家对我太宽容了,因为这本书不是一本那么优秀的书。从文学的角度来讲的话,它肯定还算是比较粗糙的,也有一些缺陷。
所以其实我很欢迎大家能够中肯地提出来。但对网络上那些攻击性的声音,其实我们不会太去在意,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们。
南方+:像你刚才有说到你父亲被称为“打拐英雄”,或者被称为“电影《亲爱的》原型”这样的一些标签,你会怎么看待这些标签?
孙悦:我能理解标签的存在,但我们更想尽可能去掉身上的标签,做真实立体的人。
南方+:一家人14年的经历浓缩在这本书中,对你而言,这本书的出版,有着什么意义和价值?
孙悦:我在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,我希望它的价值是能够超越我对小家的一个回忆。或者说超越孙海洋个人的经历,以此去呈现更多寻亲家庭的真实经历,也以此去呈现14年间社会的一些变化和进步,也希望能够给社会带来一点点能量,鼓励读到它的人。
[记者]杨琼
[作者]杨琼
人世间